4、 矿体特征
在区内主要发现了含银铜矿脉1条,银矿体1条,含银铅矿体1条。并在矿区南部约1km调查了方老庄矿点,经捡块样发现,岩石为碎裂岩(原岩为细碧岩),具黄铁矿化、黄铜矿化、锌矿化,锌呈紫红色,粒状结构,矿化呈鸡窝状,位于硅化带边部。矿区的主要矿(化)体有3条(K1、K2、K6)。
(1)K1银矿体:位于矿区西南部构造蚀变破碎带内,地表有3个槽探揭露,中深部有1个钻孔验证。矿化体地表长500m,宽0.4~0.8m,矿体长度40m,厚度0.72m,产状50°~65°∠74°~85°,Ag品位最高265g/t,Pb品位最高0.17%。围岩为下古生界大栗树组细碧岩、变细碧岩,矿化以银为主,其次为铅锌矿化、黄铁矿化,呈星点状、细脉浸染状分布,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
(2)K2含银铜矿体:位于矿区中西部羊圈—托靶寺一带,为一糜棱岩含银铜矿脉,北西西向断裂构造F2控制了该矿化体,呈不规则脉状,具有膨胀收缩、分支复合等特征,地表有7个槽探,2个采坑控制,中深部有1个钻孔验证,控制斜深62m,矿化体长800m,宽0.50~1.50m,矿体长度50~60m,厚度0.43~0.96m,产状194°~216°∠77°~84°,局部54°~77°∠81°~86°,Cu品位0.27~3.69%,局部伴生银矿,Ag品位最高51.8g/t。矿体围岩为大栗树组细碧岩夹石英角斑岩、透闪~阳起石角斑岩。矿化主要为黄铜矿化、蓝铜矿化、黄铁矿化、孔雀石矿化、褐铁矿化;围岩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等。
(3)K6含银铅矿体:位于矿区西南观音寺附近,为石英脉型含银铅矿体,地表有2个探槽揭露,矿化体长70m,宽0.4m, 矿体长度25m,厚度0.35m,产状65°~70°∠55°~62°,Ag品位最高58.6g/t,Pb品位最高1.50%,Zn品位最高0.072%,Cu品位最高0.167%。矿体围岩为大栗树组细碧岩夹石英角斑岩、透闪~阳起石角斑岩。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黄铜矿化、铅锌矿化,围岩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