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91 四川省道孚县孔色乡崩龙金矿普查

勘查项目名称

四川省道孚县孔色乡崩龙金矿普查 

勘查面积

22.78

项目简介

   四川省道孚县孔色乡崩龙金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280 º方向直距约25公里,行政区划隶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麻孜乡,勘查区地理坐标:东经100°5111.6582—100°5511.6605″,30°5959.9350—31°0459.9405″。勘查区交通较为方便,由成都经康定、甘孜沿川藏主干公路317国道线由矿区东侧通过,,并有乡村公路(崩龙沟) 10公里通往工作区,勘查区距最近的城镇为道孚县城,约30km

勘查区位于甘孜—理塘缝合带之义敦岛弧带三江有色、贵金属成矿带。不少地质工作者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指明了该带有“蛇绿岩套”的存在并分别提出该带是“次生扩张带”、“次板块缝合带”、和“重要的俯冲带”。经历了强烈的拉张、俯冲、碰撞、走滑等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频繁的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岩浆活动,为矿床形成的源、运、聚、存过程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是全国重要的成矿远景带之一,找矿前景十分广阔。

一、区域地层

本区地层以三叠系分布最为广泛,其中又以晚三叠系与成矿作用最为密切。现把三叠系地层分述如下:

1、杂谷脑组下段(T2zh: 岩性为中厚层灰色变质细粒钙质石英砂岩夹深灰色粉砂质绢云板岩及透镜状结晶灰岩、基性火山岩。

2、杂谷脑组上段(T2z2: 岩性为厚层灰色变质细粒钙质石英砂岩夹灰色含钙质粉砂质绢云母板岩。

3、侏倭组(T2zh: 岩性为中厚层灰色变质细粒钙质石砂岩与深灰色粉砂质绢云板岩不等厚互层。

4、如年各组下段(T3z1: 岩性为深灰色、黑色粉砂质绢云板岩、含炭质绢云板岩为主夹少许薄层(透镜状)—中层长石石英砂岩。

5、如年各组上段(T3z2: 岩性为深灰、黑色粉砂质板岩夹含绿泥石粉—细粒石英砂岩及透镜状结晶灰岩、基性火山岩。

二、区域构造

1、断裂构造

测区地处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中部的北端东缘南北向构造带上,并伴有后期北东和北西向断裂通过。本测区以北北西向的断裂为主,在平面它们近乎相互平行延伸,构成一个规模很大的断裂带,在剖面上主断裂面多倾向东,构成叠瓦式构造。主要断裂有多尔金措—龙古断裂、永西沟断裂、给色断裂、崩龙沟—泗水断裂。其中,以大雪山—农戈山断裂为界划分为两个带,即位居西南的鲜水河—折多山褶断构造带和位居东北的牝牛山褶皱带。

2、褶皱构造

测区褶皱轴走向主要为北北西向,褶皱基本均被断裂破坏而成破背斜和破向斜或呈单斜构造。卷入的地层为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上统侏倭组、如年各组。主要褶皱有甲斯孔破背斜、灵龙破向斜、崩龙沟破背斜、夏日向斜。

3、岩浆岩

测区岩浆岩主要以燕山期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斑岩为主。该期岩浆岩位于多尔金措—龙古断裂以东,大雪山—农戈山断裂以西的“西康群”分布地域内。岩浆活动表现为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多呈小岩株产出,计有中性侵入岩体9个,酸性侵入岩体9个,总面积约252平方公里。其中以玛孜措黑云母斜长花岗斑岩与金、铜矿化最为密切。

第二节  勘查区地质特征

本次地质填图在区域资料基础上进行了部分修整,对勘查区内的地层,构造,矿化等做了概略性的研究。

一、地层

矿区主要出露地层有三叠系上统如年各组和侏倭组。现分述如下:

侏倭组(T2zh: 岩性为中厚层灰色变质细粒钙质石英砂岩与深灰色粉砂质绢云板岩不等厚互层。

如年各组下段(T3z1: 岩性为深灰色、黑色粉砂质绢云板岩、含炭质绢云板岩为主夹少许薄层(透镜状)—中层长石石英砂岩。

如年各组上段(T3z2: 岩性为深灰、黑色粉砂质板岩夹含绿泥石粉—细粒石英砂岩及透镜状结晶灰岩、基性火山岩。

二、构造

1、断裂构造

矿区位于鲜水河断裂西南方向十公里左右,矿区主要以北西—南东向的断裂为主,在平面它们近乎相互平行延伸,在剖面上主断裂面多倾向东,构成叠瓦式构造。主要断裂有给色断裂、崩龙沟—泗水断裂两条。给色断裂(F1)位于中部,横穿玛孜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是主要的控矿构造。其总体走向315°,区内延伸约140公理。断层两盘均为三叠系上统如年各组地层,南西盘为该组下段之黑色板岩;北东盘为该组上段黑色板岩夹变质砂岩、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生物碎屑灰岩和含古生代化石的灰岩外来体。断裂沿线有较多的中酸性岩珠,岩脉侵入,并有超基性岩脉存在,表明断裂对岩浆活动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后期断裂又切穿这些岩体。断裂两旁的岩石中小断裂十分发育。断裂穿过玛孜措黑云母斜长花岗斑岩体时,在岩体内形成宽约300m的碎裂花岗岩带,其中有数条相互平行的小断裂,在小断裂面和破碎带的节理裂隙中有铜矿化体赋存。

2、褶皱构造

矿区褶皱主要有灵龙破向斜和崩龙沟破背斜,轴走向主要为北北西向,褶皱基本均被断裂破坏而成破背斜和破向斜或呈单斜构造。

灵龙破向斜位于甲斯孔东北,轴向北西330゜,延长约30km。南西翼被同走向的给色断裂(F1)纵切缺失殆尽,北东翼较完整。向斜槽部由如年各组上段黑色板岩夹变质砂岩、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生物碎悄灰岩和含古生代化石的灰岩外来体。北东翼由如年各组下段之黑色板岩。

崩龙沟破背斜位于鲜水河西南崩龙沟一带,轴向340°。背斜的北段及东翼均被崩龙沟—泗水断裂破坏,残存段落延长8km。核部由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变质砂岩夹少量板岩、结晶灰岩组成。西翼由三叠系上统如年各组黑色板岩组成,岩层倾向245°267°,倾角62°69°

三、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早期中酸性侵入岩体,即黑云母斜长花岗斑岩体、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为东宽西窄不规则的楔形岩珠,长轴延伸方向为北东向,被北西向鲜水河—折多山褶断带的给色断裂错移。岩体长约11km,宽约4km,面积约40 km2。岩体侵入三叠系上统如年各组,形成宽10003000m的热接触变质带。主要岩石有角岩、角岩化砂板岩。地貌上岩体多呈负地形,局部似保留有残留顶盖,推测岩体为剥蚀较浅的中—浅成侵入体。

岩体岩石成分较单一,岩相分带较明显,可分为两个相带: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过渡相—中细粒黑云母斜长花岗斑岩。

岩体中发现有花岗斑岩脉、花岗细晶岩脉及基性岩脉、闪长玢岩脉及蚀变花岗闪长岩脉、煌斑脉等。

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于20098月—9月对勘查区进行了地质勘查工作,本次工作主要对勘查区开展了15000地质草测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对勘察区进行了地质勘查工作,发现矿化点4处(主要为铜矿化),矿化点主要赋存于北西—南东向破碎带的裂隙中,含矿岩石主要为强蚀变基性岩脉和破碎花岗闪长岩,1号矿化点坐标(西安80)为X3437503Y34393815。此矿化点岀露的较清晰,矿化与围岩过渡明显可见,在二长花岗岩的破碎裂隙面上见明显的铜的氧化物—孔雀石(见照片-铜铜矿化实物照)。通过连续有捡块样控制了其宽度,分别连续取样K1HY24-1HY24-2HY24-3HY24-4K2,矿化岩脉宽1.5-2m,走向325°

该区控制四条矿化体(带),即Ⅰ号矿化体长533,厚1.69m,平均品位为2.265%Au0.2×10-6;Ⅱ号矿体长855m,厚4.11m,平均品位Cu0.503%Au0.2×10-6;Ⅲ矿化体长825m,厚3.28m,平均品位Cu0.363%Au0.2×10-6;Ⅳ号矿化体长195m,厚7.8m,平均品位Cu0.194%Au0.08×10-6

初步探求铜3341资源量3.15万吨,3342远景资源量8.95万吨。

发现已发现的矿化点、异常带与绿泥绢云母化强蚀变斜长花岗斑岩、绿泥绢云母化强蚀变斜长花岗岩、黑云斜长花岗斑岩、蚀变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有密切的关系。斑岩型铜、金矿床主要与火成岩有关,由于这一类火成岩具有斑状结构,因此将与这类火成岩有关的铜、金矿床称为斑岩型铜、金矿床,我国比较有名的斑岩型铜、金矿,斑岩型铜矿如:江西德兴富家坞铜矿、西藏斑龙、黑龙江多宝山铜、金矿等。斑岩型铜、金矿床的形成与中深成的火山岩侵入有关,像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等。岩浆的侵入导致了围岩蚀变,沿侵入岩体的中心,不同的围岩蚀变呈环带分布。铜、金矿体一般产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铜、金的来源一般是随着岩浆的上侵,从深部被岩浆携带上来。这一类矿床的铜的主要原生矿物是黄铜矿和斑铜矿,规模一般较大,但品位较低,一般为0.5%左右(测区铜为0.23%)。道孚县孔色乡崩龙金、铜矿区岩浆活动(尤其是燕山期)强烈,(测区内1978年还发生过较强烈的构造运动)。与铜、金矿有关的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有较多出露。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测区内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岩浆岩构造地质特征,对比斑岩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认为道孚县孔色乡崩龙金、铜矿与燕山期侵入绿泥绢云母化强蚀变斜长花岗斑岩、蚀变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具有成因联系,表现出斑岩型铜矿的特征。由于受构造、地形、工作程度等影响,对地表以下了解较少,结合有利的地质条件及找矿信息显示本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通过新一轮的找矿工作,运用新的找矿方法(比如通过物探测量),可望在本区找到隐伏的斑岩型铜、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