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08 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北沟地区金矿详查

勘查项目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北沟地区金矿详查

勘查面积

3.82平方公里

项目简介

1、矿区概况(位置、交通、自然环境)   

详查区位于武川县境内,东距武川县城约40km。地理坐标(西安1980坐标):

东经:111°0758″~111°0957

北纬:41°0101″~41°0231

矿区往北约12km有固阳县到武川县的省道通过,交通方便,矿区南部靠近大青山,属低山—丘陵区,相对高差50100m,北部为丘陵区,相对高差一般50m,东部为武川盆地,地势平缓。本区属大陆干旱性气候,最高温度31.4°C,最低温度-34.4°C,年冰冻期达5个月。雨季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300400mm,春季多67级大风。

2、矿区地质概况(所属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地层、岩浆岩、构造)

北沟金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之内蒙古台隆西段,阴山断隆东段大青山复背斜北翼,临河—集宁深大断裂临北侧4km处,该断裂自太古代末形成以来至今仍在活动,是一条长期多次活动的岩石圈断裂,是地台北缘活动带的重要标志,直接控制着地层展布,岩浆活动,乃至矿床、矿(化)点的分布。

矿区出露地层有太古界下集宁群(At1Xjn)和第四系地层。

1)古太古界集宁群:主要出露下集宁群第一岩组第六岩段第一岩性层(At1Xjn16-1),岩性为灰白-灰褐色,粒状或柱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成份由斜长石、显微条纹长石、紫苏辉石及它形粒状石英等组成,其中,石英有拉长现象,岩石局部暗色矿物常集中成堆出现,部份地段含少量石榴石,厚度大于1066m。Ⅲ-4矿化带北段产于该地层中。

2)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Q3)和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

①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Q3):分布于沟谷两岸或山涧洼地,底部为残破积物或砂砾石层,上部为较厚的砂质黄土,局部地段底部含有砂金,厚度小于15m

②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分布于现代冲沟和季节性河流中,由砾石、砂及粘土组成,部分地段含有砂金,厚度小于15m

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从太古代-燕山期侵入岩均有出露,且受矿区内大断裂构造所控制,主要集中分布于矿区中部东坡—王子沟断裂(F3)两侧及酒馆大断裂(F7)两侧,呈岩株,岩枝及岩脉状产出。

1)吕梁期侵入岩为:片麻状粗粒花岗闪长岩(γδ221):呈多个小岩株零星出露于下集宁群第一岩组地层中,岩石呈灰白色-灰绿色,半字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组成。岩石受区域变质作用,矿物具定向排列,呈似片麻状构造,并具轻微蚀变,钾化现象较为明显。

2)加里东期侵入岩为:灰绿色中粗粒石英闪长岩(δO33),沿F1断裂带北侧呈岩株,小岩枝及不规则状侵入于下集宁群第一岩组第六岩段紫苏二长片麻岩和片麻状粗粒花岗闪长岩中,岩石呈灰绿色,半字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由斜长石、角闪石、石英等组成。岩石遭受强烈挤压,具不同程度的破碎机糜棱岩化构造,岩石蚀变较强,主要有钠黝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钾长石化、硅化等,该岩体含金丰度值较高,Ⅰ号及Ⅲ号矿脉即赋存于该岩体中或其一侧,是东伙房金矿脉的直接围岩及主要成矿母岩。

沿F1断裂带北侧,见有印支期及燕山期侵入岩和花岗斑岩脉侵入于该岩体中。

3)华力西期侵入岩为:浅肉红色花岗岩(γ42)零星分布于矿区西部,呈小岩株状侵入于下集宁群及乌拉山群地层中,岩石呈浅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并含少量角闪石、黑云母等,岩石中的矿物具轻微定向排列现象。

4)燕山期侵入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λπ522),呈小岩株状或不规则带状侵入于加里东晚期(石英)闪长岩,印支期辉长闪长玢岩及燕山早期花岗岩体中。岩石为花岗斑岩(正长斑岩),肉红色,灰黄色,浅黄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斑晶为正长石、石英(仅局部地段出现),基质由隐晶-细粒的长石、石英等矿物组成。

该岩体与金矿的形成有着较密切的成因联系,东伙房金矿床的各矿脉即赋存于这个岩体周围。

5)脉岩:主要为闪长岩脉(δ)、花岗斑岩脉(γπ)、石英脉(q)等

勘查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有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三组。而以北东向最为发育,为区域上F2断裂的次级构造,倾向北西,倾角60°~80°,Ⅲ矿带赋存于该组断层四条平行的断层中。勘查区总体构造为—单斜,地层走向为北西向,倾向为北东,倾角70°。

3、已开展工作

(1)1957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本区进行过120万区调工作,编制有《K49—ⅩⅩⅧ呼和浩特幅》地质测量报告。

(2)19771978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地质大队在西乌兰不浪—中后河一带进行砂金详查工作,著有《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中后河至西乌兰不浪砂金详查地质报告》。

(3)19781980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地质大队在武川县西部进行金矿普查工作,著有《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西部金矿普查地质报告》。

(4)1987年~1989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地质大队在对武川县东伙房金矿区1号矿体进行了详查工作,著有《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东伙房金矿区1号脉详查地质报告》。

(5)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对该矿区Ⅲ矿带进行了普查工作。Ⅲ矿带有共有五条矿带(LP1-5)和5条矿体组成(Ⅲ1-5)其中Ⅲ-1、Ⅲ-4和Ⅲ-5三条矿脉有工业价值。按80×80m网距布设4648505254五条勘探线,每条勘探线布设12个钻孔,所施工钻孔见矿较好(48线钻孔见矿化,未达工业品位),5054勘探线分别布设1个和2个钻孔控制矿体的深部延深,矿体有一定的延深。

4、矿体特征

产于F2断裂带南部,矿带北部位于下集宁群地层内,南部位于石英闪长岩及花岗岩内。矿带主要由5条相平行的矿化挤压破碎带组成,总体产状倾向300°,倾角70°~80°。5条挤压矿化破碎带长、宽分别为LP1430m,宽35mLP2210m,宽0.201.50mLP395m,宽0.200.50LP4400m,宽13.00mPL5F3)长20m,宽0.501.0m

Ⅲ矿带矿脉主要有平行并列的5条矿脉,编号为Ⅲ-1、Ⅲ-2、Ⅲ-3、Ⅲ-4、Ⅲ-5。分布于Ⅲ矿带的南部,位于加里东晚期石英闪长岩体内,5条矿脉地表出露较短或未出露地表,长度分别为Ⅲ-1120m、Ⅲ-225m、Ⅲ-340m、Ⅲ-4及Ⅲ-5地表为褐铁矿化破碎带。

-4号矿(化)体总体形态呈简单脉状,局部有分枝复合现象,沿其走向及倾向有膨胀、收缩并呈丝带状展布,局布呈串珠状产出,矿体岩性为构造蚀变带,矿体走向60°-100°左右,倾向北西,倾角73°左右,矿体地表长度约300m,宽10-40cm。深部由ZK5403ZK5204控制,矿体金平均品位0.91×10-6。矿体西部深部没有工程控制,东部有向南倾覆趋势。

-5号矿(化)体总体形态呈简单脉状,局布呈串珠状产出,矿体岩性为构造蚀变带,矿体走向60°-100°左右,倾向北西,倾角77°左右,地表长度约500m,宽30-80cm。矿体东部分岔为Y字型,深部由ZK4602ZK5004ZK5003ZK5404控制,矿体金平均品位1.38×10-6

5、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品位)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碎裂(压碎)结构等。

矿石构造主要有条带状构造、星散~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脉状网脉状构、角砾状构造、块状构造等。

矿区内金的主要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和破碎蚀变岩型。矿石中的金属矿物除自然金、银、银金矿外,主要有黄铁矿,次要有黄铜矿,尚有少量方铅矿、闪锌矿、斑铜矿、辉铜矿、黝铜矿、辉锑铋矿。脉石矿物:以斜长石、石英为主,其次为绢云母、白云石、方解石、钾长石、玉髓、绿帘石、绿泥石等。

主矿体金平均品位1.38×10-6

6、资源(储)量

在探矿区内共圈出5个矿体。普查工作重点针对Ⅲ-4和Ⅲ-5号矿体进行了较系统的勘查,并进行了资源量估算。

在矿区估算范围内,在标高1350m1760m内,共估算(333+334?)Au金属量190.48Kg,矿石量128338t。其中Ⅲ-4号矿体估算(333+334?)Au金属量26.3Kg,矿石量28896t;Ⅲ-5号矿体估算(333+334?)Au金属量164.18Kg,矿石量99442t

7、找矿前景分析

本区位于东伙房金矿南侧,其成矿地质条件、主要控矿因素及矿体产状、矿石类型均与已知东伙房金矿相近。加大勘查工作力度,有望取得较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