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矿体特征
格艾三号勘查区发现含金矿(化)体9条,编号为1-9号矿脉。
1号金矿脉:位于勘查区中西部,矿体走向130度,倾向220度,倾角85度左右。矿体地表出露长度150m,厚度0.30-0.50m,矿体形态呈透镜体状,赋矿岩石为石英脉,赋矿围岩为新太古代片麻状石英闪长岩。由于地表破坏严重,露头已被采空,施工探槽2条,取样4件,金品位最高为1.45×10-6。
该矿体最早被村民发现后乱采,以小浅井和采坑形式开采,民采采空区垂深20-30m。后内蒙古彤力矿业公司以斜井形式开采,斜井长230m左右,采空区垂深60-70m,目前由于浅井和斜井均已坍塌,无法编录和取样。前期共施工钻孔4个,其中西部有1个钻孔(ZK7-2)对内蒙古矿业公司2005年物探V8测定的激电异常进行了深部验证。
施工的4个钻孔,有3个钻孔见到石英脉,且矿化较好,但金品位均低于1.00×10-6。分析原因可能是该矿区金元素分布极不均匀造成的。前期完成的钻孔ZK0-2中石英脉1.60米,但化验品位均仅为0.10—0.27×10-6之间;钻孔ZK7-2中石英脉品位仅为0.12×10-6;钻孔ZK8-2中石英脉品位最高仅为0.35×10-6。
2号金矿脉:位于勘查区中东部,中心点坐标:X4559445,Y495646。矿体走向110度,倾向20度,倾角68度左右。矿体地表出露长度100m,厚度0.30-0.50m,矿体形态呈透镜体状,赋矿岩石为石英脉,赋矿围岩为新太古代片麻状石英闪长岩。施工探槽3条(TC2-1、TC2-2、TC2-5),取样7件(S-1至S-7),金品位最高5.12×10-6。
3号金矿脉:位于勘查区中东部,矿体走向80度,倾向350度,倾角68度左右。矿体地表出露长度500m,厚度0.20-0.50m,矿体形态呈透镜体状,赋矿岩石为石英脉,赋矿围岩为新太古代片麻状石英闪长岩。施工探槽8条,取样43件,见矿探槽有TC1-31、TC1-11、TC1-7、TC1-23,金品位分别为0.25、2.86、0.80、0.14×10-6。
3号脉在11勘探线即探槽TC1-11(金品位分别为2.86×10-6)处布置1个钻孔(3ZK11-1),钻孔深度251.40m,未见石英脉,取样5件,金品位均小于0.50×10-6。
4号金矿脉:位于勘查区中东部,矿体走向50度,倾向320度,倾角68度左右。矿体地表出露长度100m,厚度0.20-0.30m,矿体形态呈透镜体状,赋矿岩石为石英脉,赋矿围岩为新太古代片麻状石英闪长岩。施工探槽3条(TC4-0、TC4-5、TC4-9),取样9件,金品位分别为60.48、11.85、0.14×10-6。该矿脉两端均被农田覆盖。
4号脉共施工钻孔3个,在9勘探线即TC4-9(金品位分别为60.48×10-6)处布置1个钻孔(4ZK9-1),钻孔深度134.40m,未见石英脉,取样31件,金品位均小于0.50×10-6。在5勘探线即TC4-5(金品位分别为11.85×10-6)处布置2个钻孔,其中1排孔(4ZK5-1)钻孔深度68.90m,46m处见石英脉,且矿化较好,取样5件,金品位最高为0.35×10-6;2排孔(4ZK5-2)钻孔深度137.40m,未见石英脉,取样15件,金品位均小于0.50×10-6。
5号金矿脉:位于勘查区中南部,矿体走向50度,倾向320度,倾角68度左右。矿体地表出露长度100m,厚度0.20-0.30m,矿体形态呈透镜体状,赋矿岩石为石英脉,赋矿围岩为新太古代片麻状石英闪长岩。施工探槽4条,取样15件,单工程见矿,金品位最高为4.21×10-6。
6号金矿脉:位于勘查区中南部,矿体走向50度,倾向320度,倾角68度左右。矿体地表出露长度100m,厚度0.10-0.30m,矿体形态呈透镜体状,赋矿岩石为石英脉,赋矿围岩为新太古代片麻状石英闪长岩。施工探槽2条,取样7件,单工程见矿,金品位最高为1.55×10-6。
7矿脉施工探槽4条,单工程见矿,金品位分布为0.00、0.12、8.35、4.35×10-6。
8矿脉施工探槽4条,金品位分布为0.00、0.15、0.14、0.23、0.80×10-6。
9矿脉施工探槽1条,未揭露到矿体,前期拣块样金品位为1.15×10-6。
由于1、3、4号矿体地表探槽揭露品位较好,共施工了8个钻孔,金品位均小于1.00×10-6。。分析原因可能是该矿区金元素分布极不均匀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