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14 内蒙古武川县十三号金矿详查

勘查项目名称

 内蒙古武川县十三号金矿详查

勘查面积

5.77平方公里

项目简介

1、矿区概况(位置、交通、自然环境)   

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境内,属西乌兰不浪镇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0°57′27″110°59′57″,北纬41°09′31″41°10′31″。矿区位于西乌兰不浪乡北东6Km,南距集宁~武川~固阳公路6Km,东距呼市~百灵庙公路40Km,交通便利。

矿区属蒙古高原,海拔最高为1319m,相对高差约400m左右,为低山和丘陵地区。

矿区为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春季多风,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夏季炎热,年均降水量201.48毫米,年最大降水量292.9毫米,日最大降水量71.7毫米;雨季集中在6-8月份,冬季严寒,冰冻期由10月至翌年4月,最大冻土深1.76米。区内基岩裸露,以侵蚀切割地形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年最高温度35℃,年最低温度-27℃以农业为主兼顾牧业。随着工业的发展,周边的采矿业亦不断发展,以铁矿和金矿为主,当地的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

2、矿区地质概况(所属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地层、岩浆岩、构造)

矿区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北地台内蒙台隆阴山断隆,武川断陷盆地北缘。

矿区仅出露第四系(Q4)冲洪积砂砾石层和粘土层,分布在测区低凹处和冲沟中。

矿区内出露吕梁期片理化石英闪长岩和脉岩。石英闪长岩(δo21(1) ):灰色,呈岩基状。变余细粒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45%。钾长石15%、石英20%、次生绿泥石和绿帘石及绢云母、方解石共占20%。是矿区分布面积最大的岩体,由于受区域构造的影响,矿物多重结晶具定向排列,局部糜棱岩化较强。脉岩有斜长花岗斑岩脉和闪长岩脉。斜长花岗斑岩脉(γπ):浅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占10%,呈0.51mm半自形晶,轻度绢云母化。基质主要由<0.01mm霏细状长英质构成,占80%,次生绿泥石、绿帘石占5%,黄铁矿(具褐铁矿化)占3%。该脉岩在石英闪长岩挤压带发育,伴随脉岩有硅化现象,脉岩走向40°60°,多数北西倾,倾角60°70°,宽24m。闪长岩脉分布零星,多以绿泥石化、绢云母化。为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55%和次生绿泥石、绢云母45%组成。

构造线总体上为北东向(40°60°),为区域上近东西向构造的次一级构造。表现为岩石局部强烈挤压破碎,裂隙发育,花岗斑岩脉沿裂隙分布。裂隙面一般北西倾,倾角60°75°,裂隙面上下盘硅化较发育,与此裂隙面垂直的一组走向150°,北东倾,倾角75°78°

3、已开展工作

一九七二年内蒙古区测队提交的1:20万《固阳幅》(K—49—XXⅦ)区域地质测量报告。

一九九O年以后地勘部门先后做过零星地质工作,多为预查阶段工作。

2008-2015内蒙古彤力矿业有限公司在矿区内进行了地质填图、槽探浅井等验证工作。

4、矿体特征

金矿化发育在石英闪长岩挤压破碎蚀变带之中,为石英闪长岩硅化蚀变所致。硅化表现为石英的重结晶及石英细脉沿裂隙分布,石英细脉一般宽1cm,分布宽度多集中在0.3m之内,密集程度小,一般为34条,有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的特点。

硅化范围内,有黄铁矿、磁铁矿分布。黄铁矿粒径一般在1mm左右,含量较小,一般在3%左右,多为自形晶,磁铁矿含量较少。黄铁矿及其假象的褐铁矿为金矿化载体,但由于硅化不集中,多数金含量较低,达不到边界品位,然而在细石英脉中热液现象明显,在1cm宽的石英脉中有小晶洞和晶簇,黄铁矿具褐铁矿化。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黄铁矿、磁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及少量长石、角闪石、云母等。矿石以它形粒状结构为主,细脉状、角砾状构造。

5、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品位)

矿石类型为含金石英脉型。地表民采破坏严重,矿石品位不详。

6、资源(储)量

   未估算

7、找矿前景分析

矿区处于区域性韧性剪切带中,矿化严格受构造裂隙控制,裂隙面呈舒缓波状,属压扭性质。勘查区已发现工业意义的金矿体,外围有金矿床产出,勘查区处于区域成矿带上,成矿背景较好。

根据目前工作情况,矿区破碎蚀变较发育,金矿化普遍但显的分散。由于没有深部工程控制,矿体深部情况不清,从金矿化的普遍性,裂隙较发育的情况分析,应该存在金矿化局部富集地段,有一定找矿远景。